上個月22日,我們立法會議員一行獲安排到場參觀仁伯爵綜合醫院新急診大樓。初步瞭解到,大樓內設96張床位,其中成人病床86張,兒科觀察床10張,並設有化驗室及全數碼化X光影像系統等等,可見不少硬件設施都有所提升。
事實上,新急診大樓的建成投入服務,是特區政府為切實推進醫療系統建設,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而投入100億元的《完善醫療系統建設》十年規劃的其中一項具體進度與成果。 但值得關注的是,要提升醫療服務水平,除了建設完善的醫療硬件設施外,同時更重要的是強化軟件系統的建立,包括醫護人員量的增加、服務質素的提升、醫護專業認證的完善等。
由2012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附錄四對完善醫療系統建設方案的簡介可見,方案主要集中在硬件設施方面,除了急診大樓外,還有各衛生中心以及離島醫院等等,鮮少是對於軟件,尤其是醫療護理人員等人力資源的長遠規劃。 依據統計暨普查局的預測,至2021年,不算其他外來人口,澳門本地居民人數將達57.4萬;老年人口所佔的比率、更由2011年的8.1%上升至2021年的15.1%,伴隨著人口增加及人口老化,醫療需求亦必將與日俱增。當前,居民看病輪候時間長、醫護人員不足等問題已相當明顯,譬如審計署在《實習醫生的招聘及培訓》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中就指:“全科實習及專科培訓課程分別於2006年及2005年後出現3及4年的斷層,導致人力資源市場上具備資格投考衛生局正式醫生的人數不足。
衛生局欠缺長遠的醫生人力資源規劃,未有因應未來的正式醫生需求,適當地提前開展實習醫生的培訓工作”,當局雖回應:“修訂實習醫生培訓制度是一個質和量的轉變,預計有關法律制度可於短期內完成並獲得通過”,但至今仍未見當局對《實習醫生培訓法律制度》作出修訂完善。另一方面,護理人員的需求同樣相當殷切。雖然本澳約有1500名護士,即是說每千名市民中只有約2.5名護士,相比發達國家千分之五的水平,本澳護士仍屬不足,在醫療系統本身已缺乏人手之下,護理行業面對的人手短缺問題更為嚴峻,更有護理業界代表人士直言“社會對護士的需求愈來愈大”。
《高等教育人才資料庫》更預測,至2015年,護理人員的需求為七、八百人,而供給只有五百人左右,缺口3至4成。 面對現在以及長遠的醫療需求,行政長官在今年8月的答問大會上指:“醫療體系建設至2020年,公共醫療機構需增聘400名醫生,1,000名護士,較現有人力資源增幅超過100%。”另外,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亦曾表示:“隨著醫療十年規劃落實,當局正部署相關人力資源”。
衛生局局長李展潤則稱:“隨著醫療設施逐步落成,今年已開展增聘程序,預計將招聘超過200名護士和70多名護理助理員……以病床數目來推算未來的醫生人力資源,即在2011至2020年期間,共需要培訓和增聘約400名醫生”。雖然,當局強調醫護人資的培養與招聘,但並未見有相對明確的規劃及相應的具體舉措。而且,雖然當局稱將增聘醫生及護士,但醫生及護士等的培養需時,譬如2013年本澳畢業的護理人員約150人,就不能有效滿足當前需求。
我認為,當局應配合《完善醫療系統建設方案》的框架,儘早出台科學可行的醫生、護士等護理人員培養的中、長期規劃。當局應儘早完善醫療專業認證制度,檢討修訂《實習醫生培訓法律制度》,鼓勵青年志於學醫,並且完善帶教機制,更有效培養更優秀的各類醫生。此外,當局應創新思維,優化資源投入,更有效協助兩所本地護理院校進一步培養更多優質護理人員。
相信只有多管齊下,建立起一支優秀高素質的醫療人員隊伍,才能夠在不斷完善的醫療機構及設備輔助下,真正提升本澳的醫療服務水平,切實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