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施政辯論_社會文化領域】宋碧琪︰增加民生資源投入 提升居民獲得感


發佈日期:2022 年 10 月 12 日
  • 分享至:

1665551105398752.jpg


司長,疫情持續的變化,對全社會來講都是一次極大的考驗,然而,在行政長官的帶領下,全體公務人員是迎難而上,特別是社文司範疇的同事一直為疫情防控工作不遺餘力,社會都有目共睹。尤其是近一年來的疫情反彈,特區政府先後開展了三次全民核酸檢測,廣大醫護人員及一線工作人員都處於高壓狀態,時刻堅守防疫第一線,並不斷提升防控能力,使澳門快速恢復安全城市,對此,是十分值得肯定,更是值得支持。所以,當特區政府有防疫需要,社會各界都是義不容辭,包括不少教師、青年學生都積極站出來投入義務工作,對此些為防疫工作所努力的朋友也要致以崇高的敬意!  特區政府在財赤的情況,仍極力保持民生、社會福利措施以保障居民權益,甚至一直強調有增無減,但值得注意的是居民的獲得感卻有減無增,甚至覺得生活比以前還困難。到底特區政府的資源分配出了什麼問題呢?為此,想同司長探討一下幾方面的資源問題。


一、社會服務資源  司長,做社會服務的這一群真是很值得敬重,他們以大愛之心幫扶社會最弱勢的群體,如智障人士、傷殘人士、獨居長者、發展遲緩兒童等等。實質,照顧弱勢是政府的工作,但是政府無可能以公職體系去做,以澳門基金會資助第三方服務的方式支援弱勢發展。這套的方式一直行之有效,即使社工局無資助,都起碼有基金會,然而,現時特區政府就全改了,又要限年份,又要限金額,一些社服團體現時真是被搞到不上不落。  

司長,雖然政府近年在社會資源投入不斷增加,也興建了一些社服設施,但這些設施也十分有限,來來去去也只是給幾個社團,根本難以滿足現時社會所需。政府的社服設施起不到那麼多,但是否可以有資源措施支持大家發展呢?一些社團雖然細、成立年期短,但是大家真是為這些弱勢群體提供治療、教育、託管、照顧、心理、社區支援等服務,能否也諗諗辦法,是否需要所有的門都關掉呢?司長,雖然基金會方面可能無辦法改變,但社工局方面又是否能夠給予這些社服團體一定支持,讓真正做事的人可以做到事呢?



歐陽瑜社會文化司司長


  社服資助方面,投入的資源不會減少,有助於社會的社服機構會持續投入。另外,有針對失智症、自閉症人士等方面的專業機構,都可以到相關部門申請支援。


宋碧琪立法議員

二、教育資源

司長,剛才有議員提到教育發展的一些矛盾,我是十分認同,尤其是學額方面,好的學校永遠都有收不完的學生,而一些細的學校永遠都有招不夠學生的問題,為何會這樣呢?學校的發展好壞最重要還是資源的大小,學校發展都無辦法同一起跑線,學生又何來會有同一起跑線呢?在學校的硬件設施,好的學校要什麼有什麼,而一些細的學校一個簡單的申請都要拖來拖去,硬件設施好極也有限,就好像澳門現時這些群樓學校一樣,講了幾年的籃天工程,到今天還未能解決,到底政府是怎樣平衡教育的發展呢?而在高教發展上,見到施政方針上面都有明確方向,會朝著市場化方向發展,並且都投入不少的資源,去加強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但資源都是來來去去集中在公立學校,對於私立學校卻缺乏政策支援。要面向市場,打造一體化體系,就要公私結合,達到公私平衡,形成良性循環,才能更好向市場化方向發展。本澳私立的高校的綜合實力不差,產學研結合的潛力都有好大的提升空間。司長,引介中提到會鼓勵支持高校同名校合作,到底在私立高校的發展中,特區政府又將會如何支持呢?



老柏生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


  公私立學校有不同發展,政府支持私立高校發展,在深合區亦有研究中心,在各方面政策、資源會輔助私立學校,尤其明年三個教育範疇基金合併同一基金,對私校有新的資助章則,不斷支持私立高校發展。




宋碧琪立法議員

三、醫療資源  

司長,公私營醫療不均等的問題,社會一直有爭議。特區政府一直強調醫療投入大,特別在私人醫療方面政府出台了醫療券政策支持,但是否600元的醫療券就可以解決現時公私營醫療不均等的問題呢?似乎不是,反而私人醫療的發展越來越困難,甚至出現了惡性競爭,更引致不少違法行為出現,有一些青年醫生更因此而埋葬了自己的大好前途。對於公私營醫療發展上,特區政府在未來需要改變思維,能否考慮結和社會需要的發展一起去做,如現時學生網課多則使近視的情況加多,特區政府是否可以考慮針對這個情況,設立“呵護孩子計劃”的健康檢查服務,結合私人醫療業界去做,使私人醫療有發展的空間,又可以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更可減輕公營醫療的壓力,以進一步提升本地的醫療服務發展?



歐陽瑜社會文化司司長


  醫療資源方面,衛生局投入的包括11間非牟利機構,4間購買服務的醫療機構每年的預算達12.1億,醫療券為2.6億,相當於一個醫生平均一年26萬,基本上對衛生局、非牟利醫療機構、私營醫院、私家醫生等各個方面都有醫療資源覆蓋。並期望透過制定規章,推動醫生、護士進行培訓。同時,在未來協和醫院的培訓帶動下,多方面提升醫生、護士的專業水平。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