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宋碧琪表示,特區政府早前表示,因A區交通已達“天花板”,暫時不會再增加澳車北上配額,然而近期卻因應港澳居民使用港珠澳大橋的需求,將分階段增發港珠澳大橋港澳私家車常規配額544個。當局這種雙重對待的標準,難免令不少居民感到疑惑,更不利於居民融入灣區發展。
“澳車北上”是中央給予澳門重要的惠澳措施,亦是促進澳門創造新的發展空間,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舉措。居民對於中央的惠澳政策是十分支持及認同,澳車北上更大受居民歡迎,特區政府應做好相關的預約、通關等等各個方面的措施,動態評估居民所需,以促進政策能夠發揮其應有效用。而不是斬腳趾避沙蟲,更不是以雙標來處理社會發展的合理需求,造成社會陷入更大的內部矛盾。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港澳私家車有額增加,說明還有空間增加一些配額,並不是交通“天花板”的問題。而社會普遍關注的澳車北上卻不增加,甚至對車輛通行造成多重限制,這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不符合促進灣區互聯互通的標準。特區政府會否因應居民澳車北上需求愈來愈大,而適時增加澳車北上的配額,與澳車往港措施步調一致,使計劃真正便民,促進兩地融合發展?
2、按照目前港珠澳大橋的使用量不似預期,僅有5,300多架,離大橋本身設置的車流量上限還離得較遠。過去當局表示,以現時本澳通關效率來講,若使用自助車道,則每小時可處理60輛車,而目前澳車北上車輛出入境各只有一條車道,其餘都是人工通道,通關效率下降,則必然導致口岸交通擠塞問題加重。請問當局目前如何優化相關通關措施,會否適當增加人手或自助通關車道,以提升港珠澳大橋整體的使用效率?
3、過去當局將豚城大馬路臨時由現時的雙線雙向行車擴闊至四線雙向行車。並透過優化系統以分流通關車輛,雖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從當局表示,因A區的交通建設較慢,會影響澳車北上措施的開放來看,其效果並不理想,尤其是澳車北上的給新城A區交通所帶來的壓力基本無法負荷。反觀本澳現時有不少陸路口岸,其實利用率並不足夠,過去社會都有建議開放橫琴口岸供澳車北上使用,以減輕大橋口岸壓力。當局指因與單牌車系統不同,難以實行而擱置,但其實本澳各個口岸車道都有不同的通車系統可識別,當局不應以系統不同而推脫。請問當局會否善用資源,在交通建設完善前,可讓澳車北上車輛可使用橫琴口岸、跨工業區口岸等作臨時通關之用,以滿足居民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