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通過推出《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計劃(2021-2030)》,並配合激勵和保障措施,促進教育發展向上流動,加強教育人才的培育,給予教育人才充足的發展空間。但隨著教育步伐的加快,本澳修讀教育類學科人數與教職人員需求不平等的矛盾日益加大。根據《2020-2023年澳門非高等教育教學人員未來供求預測》顯示,目前全澳的教學人員總數為7400多人,受限於土地資源、生源固定、教師福利等因素,導致教師流動性少,教育資源擴充度低。報告預測未來三年教職人員需求量減少,並呈逐年下降趨勢,而每年則有約500名教育系學生畢業,教師供需量已大幅失衡。若無良好清晰的規劃,則會阻礙經濟發展的步伐,影響整體人才發展。
非公等教育教學人員作為教育的核心驅動和“人才”成長與發展的奠基石,在本澳未來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灣區融合、区域合作加快,為更好地融入灣區,特區政府貫徹落實“教育興澳”、“人才興澳”的施政理念。通過“藍天工程”計劃,改善教學環境和資源用地。亦加大資源力度,優化教職人員的素質水平,保障教師福利。現時本澳仍受疫情影響,就業市場前景不明朗,處於穩定狀態的教職人員求職率不斷高升,師範或非師範類畢業生均有求職教師的意向,導致教育行業需求量缺口或比預測計劃更低,雖政府有“就業導向帶津培訓計劃”等支援應屆大學生轉職來實現就業。但有調查表示,大部分教育類學科畢業生認為,教育專業性強,對所學知識更希望能學以致用。而在市場活躍度低迷,未來需求量低,供應量高的情況,如何保證澳門的教育質素繼續向上、向外發展尤為重要。
對此,提出以下質詢:
1. 未來三年本澳教育系統均處於飽和狀態,而面對不斷升高的教育學科畢業生人數,尤其是中文、英文等高飽和度學科,政府有何措施引導教育學科畢業生選擇就業?若未能任職教職的畢業生延留至下年,和應屆的教育學科畢業生一同求職,勢必更加考驗教育行業就業市場的擴容度,政府會否有“疫”時政策去針對未來的就業市場?
2. 雖然教育學科“高開低走”,但由於教師在各行業中為穩定性高、福利好的職業,仍會有很多高中畢業生選擇就讀教育學科。對此政府有何措施,確保非高等教育向高等教育流動的平衡性?
3.政府在《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中提出,探索粵港澳大灣區教育領域的合作模式。隨著灣區融合深入,本澳在教育發展勢必要加快推進步伐。但非高等教育受限於土地資源和生源問題,雖積極推進“藍天工程”計劃,但發展形勢緩慢。對此政府會否考慮加快本澳教育及人才入灣區的渠道,繼續優化和整合本地的非高等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