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往來澳氹兩條大橋及氹仔市區出現嚴重大塞車,交通陷入癱瘓。惟當局在多個小時後,才決定開放嘉樂庇總督大橋予輕型私家車通行,反應明顯遲鈍,以致居民怨聲連連。
當局解釋是因為西灣橋有道路工程、路氹有演唱會及友誼橋交通意外而導致塞車。然而,道路工程、演唱會這些均是可預知事件,而安裝在道路上“天眼”亦是作為檢視車流、人流的科技手段,當日交通混亂的情況,理應透過“天眼”便可知道,為何許久才推出應急方案?實在令人無法理解,亦難免被社會質疑是找藉口。
本澳車多路窄,不少道路多受到舊區條件制約,如一些道路只有單行線,再加上“外環”幹道缺失,以及主幹道疏導功能不足等因素,交通問題往往“牽一髮動全身”。隨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近年交通問題日趨嚴峻,現有三條跨海大橋不勝負荷,尤其是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情況更令人擔憂,加快推行“智慧交通”是大勢所趨,迫在眉睫,做好天眼安裝等硬件建設同時,如何科學規劃各項配套,做好統籌協調工作同樣必可不少,也是真正落實“智慧交通”的關鍵。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對於日前的澳氹大橋嚴重塞車,雖然當局宣稱是基於交通意外、演唱會等因素影響,但也反映出當前的交通應急預案工作存在很大漏洞,前期部署不足,臨時反應遲鈍,根本應付不了實際需要。請問當局有無檢討其中深層次原因?又會如何完善交通應急預案工作?
2、隨着來往澳門與離島交通需求增多,現有三條跨海大橋早已不敷使用,需要儘快啟動第四、第五條跨海大橋的規劃建設。早前當局表示,第四條跨海大橋初步設計已完成,請問相關工程建設時間表如何?而第五條跨海通道的可行性研究已於去年底完成,有關報告何時向社會公佈,以便公眾知悉?針對社會呼籲已久的研究修建澳門外環幹道問題,目前工作進展又如何,有無具體規劃研究?
3、構建“智慧交通”需要多方面配合,除了做好基建設備配套,當局的主動作為、有效協調、統籌規劃等亦是落實“智慧交通”的重要關鍵。這次事件中,交通、治安及道路設施主管部門等協調不暢,導致大塞車兩個多鐘後有關部門才後知後覺,臨時決定開放舊大橋予車輛通過。請問當局如何加強相關部門組織協調,提升交通部署以及突發事件處理能力?又將如何完善,以整體配合“智慧交通”發展?
新聞來源:市民日報